文章存在敏感词:

看神秘书画家还原真实“笔下黄宾虹”之姿
安排:绵阳新闻网
复制文章内容 复制文章标题

自从近年来黄宾虹作品在艺术拍卖市场上的不断升温屡创高价,黄宾虹似乎成为了一种标签,被贴上众多不同的符号。

有人将黄宾虹看作是工具,去换利益。

有人将黄宾虹看做是标签,为自己贴金。

可有有人还是只将黄宾虹看做是艺术标杆,去不断求索。

毫不客气的说,三类人中的前两类其实是殊途同归、一丘之貉,这其中不乏有黄老曾经的学生,也有试图利用黄宾虹市场热度的“艺术工作者”,最终目的无非是尽量在身上贴满黄宾虹的标签,恨不得被人奉为“在世的黄大师”,从而权钱尽揽。

但总有人不愿意去蹚浑水,不愿意接受种种的乱象去纷扰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与向往,只愿意用笔墨去体会黑宾虹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画得像”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卖的高”更不是他们的目的。黄宾虹是一座艺术的高山,通向山峰的路就在那里,人人都可以看得见,却未必人人都愿意平心静气的去攀爬,所谓的“五笔七墨”更不是晦涩难懂的秘籍,潜心的学习与静心的创作都是艺术的本质要求,却无奈时代充斥着喧嚣与浮躁,总有人稍微翻看几页就跳出来自称大师。

到底谁画出了“笔下的黄宾虹”,到底谁掌握了五笔七墨的精髓,到底谁吃透了黄宾虹艺术技法的玄妙?

追本溯源,用画来说话......

黄宾虹一生的艺术巅峰集中于黑黢黢的山水,为了更加直观的对比,公平起见,不妨都选取诸位的山水画作为样本比较。

黄宾虹《挹翠阁图》

深山幽居图立轴纸本

黄宾虹《挹翠阁图》 潘天寿《深山幽居图》立轴纸本

在黄宾虹所授学生之中,潘天寿是名气最高的一位,可在对于老师艺术思想与笔墨精髓的理解运用上,显然还与老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拿以上两幅图作为对比,同样是中景山水,相比于黄宾虹用笔的秀润,潘天寿用笔明显流露出流滑草率之气,一幅图中,黄宾虹笔下山水层次尽显,近、中、远景各有千秋,山势勾勒苍浑有力,皴染墨色厚重平实,而反观潘天寿此图,运笔草草了事,毫无层次感,尤其是在用墨上,死墨的痕迹过于明显。

笔墨笔墨,传统中国山水画笔墨是基础更是灵魂,是评价一幅画艺术性高低最为重要的依据,再细化下来就是线条与水墨的运用,借以线条与水墨表达人文精神与情怀。所以说,模仿并非仅仅是对技法的掌握,对艺术精神追求的理解更为重要,塑形之后还要塑神,能否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其独特技法的运用。

范扬山水黄宾虹山水

黄宾虹山水 范扬山水

黄宾虹对比王伯敏中国山水画讲究趣味,表面泛黄的宣纸背后永远刻着文人精神四个字,这与传统山水起源有关,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总结此种精神多指高远、自由、通达与平和,也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内心向往,然后借以笔墨以来宣发,范扬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黄宾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点儿不流俗,无媚艳之气,流露着宽宏博大的气象,混沌中有光明,高明中见厚重”[1],但反观范扬自身的山水创作,却丝毫看不到遵循黄宾虹浑厚、拙朴的艺术风格,反而犹如“赶工”之作,匆匆敷衍了事,乍一看仿佛是气势凛然,然而细读之后又顿生信手涂鸦、粗糙拙劣之感。

王伯敏

黄宾虹山水 王伯敏山水

王伯敏先后师从过两位名师,一位是徐悲鸿,另一位是黄宾虹,王伯敏对松烟渍墨的运用,的确独创出一种新的风格,但相对于他的老师黄宾虹,王伯敏山水缺少“写”的意味,山色皴染多为晕染,颜色成片而缺少层次,未能体现山水画“以笔立骨”的风貌。

黄宾虹《黄山小景》

陆俨少《黄山烟云》

黄宾虹《黄山小景》 陆俨少《黄山烟云》

陆俨少曾说“黄宾虹是垃圾桶”,虽然此话到底是为何意现已无从考证,高低不容辩驳交于画作评判,同样是以黄山做景,黄宾虹《黄山小景》设色厚重而又不失淡雅,整体感觉平静而又从容,中远近景山峦丘壑似有呼应,文人符号的使用更是为整幅画增添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气息;反观陆俨少代表作《黄山烟云》,不中不西、不今不古,似乎糅合浮世绘、西方油彩、印象派等众多艺术风格,但丝毫看不出到底是承接了哪家的精华,真不知何敢出“垃圾桶”言论之自信。

龙瑞《雨后山色》

黄宾虹2

黄宾虹山水 龙瑞《雨后山色》

在当今模仿黄宾虹艺术风格的画家当中,龙瑞是较为出名的一位,并且自诩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黄宾虹画作技法的程式,但在笔者看来正是此种所谓“程式”,限制了艺术最为本质的精神火花的迸发与表达,也限制了作品只能停留于“形似”的层次,还未具有黄宾虹艺术的神韵。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画的像”和“神形兼备”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形似只是具备了部分技法、构图等要素,而艺术最底层的精神宝库,并不是仅靠技法一把钥匙就能够打开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人能够达到临摹黄宾虹作品“神形兼备”的艺术层次?不妨看下面的对比图。

黄山汤口对比图

黄宾虹《黄山汤口》 大愚《黄山汤口》

将此两幅画放在一同比较,如果隐去下方的标注,是否会产生一种“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既视感,拥有此种错觉本身就并不简单,这来源以下三点:

一是大愚对于黄宾虹“五笔七墨”等技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尤其是对线条的理解,厚重平实,自在通达,包括设色在内每一笔均是“写”出,而不是“画”出,此乃技法的相通;

二是大愚对黄宾虹创作思路与艺术精神的理解,此乃神韵的相通;

三是寓化于心,走出仅对形似的追求,注重自己的理解吸收,产生与原创者的精神共鸣,“似而不同、超然汇中”。

我丝毫不夸张的来讲,通过在众多媒介中寻找比对,除大愚外我还未曾见过任何一位画家对于黄宾虹的理解与临摹能够达到此番程度,在心性理解的同时,手还能够及时的跟上,实属不易。

回头再来看看到底谁画出了“笔下的黄宾虹”,显然不是怀着功利心的那一类,艺术的纯粹性排斥任何夹杂着其他目的的砂石,格局与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对于黄宾虹的学习更不是“吃快餐”,轻视日久弥新的积累,幻想通过一条捷径去直接达到黄宾虹的高度无异于痴人说梦。

近年来的黄宾虹热催生出太多模仿黄宾虹风格的创作者,这本身就是一面镜子,用来照清当今中国画坛的种种乱象:

不以艺术本质为追求,转而以市场导向为标的;

盲目的迷信权威,迷信“大家”,严重缺少独立思考的审美评判;

框架束缚、程式固定、急功近利、限制艺术的自由发挥。

虽说艺术的高度与市场的价值并非完全都能够成正比,但类似于“哗众取宠”一般的作品屡屡备受“认可”的怪象背后,需要真正的艺术作品来承袭传统艺术的衣钵,正本溯源,传承山水正宗笔墨技法,传承正宗山水文人精神。

自古以来的山水画作,皆如同大浪淘沙,历经时间洗刷才得以有艺术真品之留存,山水艺术的价值真真切切映刻在每一根线条之中,事实胜于雄辩,即便是稍作理解也可辨得一二,我无意贬低讽刺任何一位艺术家,也无意刻意抬高吹捧任哪一位艺术家,只愿在对比中梳理其艺术养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原艺术本就该有的真实面目。

 

备注:以上观点为笔者经与大愚先生交流整理而得,并不直接代表大愚本人观点。

大愚,号虚空,中国传统笔法、星云图创始人。其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是致力于探索与书画有关的笔墨学者;喜明代徐渭之风,研究黄宾虹“五笔七墨”独特画风,探索传统笔墨与宇宙星云的碰撞、开创星云图国画风新领域; 其代表作有:18米惊世长卷《新富春山居图》、12平方米巨幅《万壑奇峰图》、传统笔墨《拟黄山汤口》《秋鸿》,创新星云图系列《十方空间》《创世之柱》《迷踪》等。

备注:

返回
顶部